珍珠摩利鱼赏析网

如何理解‘知行合一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?

发表时间: 2025-01-05 17:34

如何理解‘知行合一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?

阳明心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叫“知行⁡合一”,对后世的影响⁢非常大,但是当今很多人对此是有非常大的疑惑和困扰的,就是觉得难以做到知行合一,很多人在遇到烦恼困扰时,当别人劝解的时候,往往会烦躁的说:道理我都知道,可是我做不到!网络上也有类似的说法流行:知道那么多道理,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!这显然是知行难以合一。


但是按照阳明先生对“知行合一”的讲解,“知行本就是合一的”,他举例讲如人们“好好色”与“恶恶臭”,意思就是看见美色自然就喜欢,闻到腐臭的东西自然就厌恶,这个我们大家都能体会到,但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知与行难以合一的体验呢?例如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知道打骂孩子是不好的,但是在面对孩子不听话、闯祸、成绩不好的时候,却是非打即骂,诸如种种,生活中有很多。

我们先来举两个极端的例子来分析。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,被自己的同门师兄庞涓陷害,后来通过装疯逃脱,过程中庞涓疑心孙膑是装疯,就把孙膑关到猪圈,孙膑就吃猪屎,庞涓就相信孙膑真的疯了。那么孙膑为何不“恶恶臭”了,难道孙膑真的不知猪屎是恶臭?当然不是,而是此刻孙膑的知行指向的是“活下去”,活着复仇,活着才能施展其一生所学,他在“活下去”上知行合一。还有历史上的著名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,柳下惠,本名展获,字子禽,谥号惠,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思想家、政⁡治家、教育家,以道德高尚、为人正直而著称。孔子评价‏他是“被遗落的贤人”,孟子尊称其为“和圣”。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夜晚,柳下惠夜宿于城门或破庙,遇到一无家可归的女子。女子因天气寒冷而受冻,柳下惠恐她冻死,出于同情,让她坐在自己怀中取暖。他解开外衣把女子裹紧,两人同坐一夜,但柳下惠并没有乘机做出任何非礼行为。这一行为后来被人广为传颂,成为“坐怀不乱”的典故。那么柳下惠为何不“好好色”呢?因为柳下惠的知行合一指向的是道德,而不是美色。


罗翔‌讲过一个例子。说他很赞赏原深圳中院的一个副院长说过的一句话:贪腐就像蝙蝠一样,只有在黑暗中才翩翩起舞,正义就像鲜花一样,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看到它的美。这是一名学者型法官,但是后来被双规了,据说包的二奶的数量非常惊人。讲完这个故事,罗翔感慨道,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“知道”和“做到”的距离,显然罗翔也认为知行难以合一。但我认为这位法官同样是“知行合一”的,只不过他的知行合一指向的是“二奶”,他真的是做到了“好好色”,比起“正义”,他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美女,所以包了很多二奶,难道不是知行合一吗?

我们通过这些正反面巨大反差的例子来理解“知行合一”的关键,首先要抓住的是“知行合一”所指向的是什么,从心理学讲,“知与行”都属于心理活动,而心理活动的背后都是人的需要,如果你只看到“知与行”,那很多时候确实是不合一的,但是看到“需要”的层面,很多时候就是合一的。例如那位贪腐的副院长,他的行为就是要满足其生理需要,孙膑就是要活着,而柳下惠的需要是道德吗?道德当然不是需要,道德属于社会普遍规则,是用来平衡人们各自需要的满足的,更进一步是为了放下“我执”的,所以柳下惠是超越了一般大众的需求层面的,追求人格的提升,所以孔子评价他是“被遗落的贤人”,孟子尊称其为“和圣”。至于日常中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,同样是出于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,例如因为孩子成绩没考好而打骂孩子,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成绩或许是家长的面子,或许激起了家长内心的焦虑,是家长价值感和安全感的需要,在这个层面,他们就是知行合一的,家长用打骂孩子的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,只不过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,甚至带来更多的烦恼痛苦,就如那位法官,爽过之后面临的是牢狱之灾,我想这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真正困扰的。

那么如何运用“知行合一”的原理,真正解决现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呢?我们继续举例分析。我有过一段吃素的经历,有将近一年的时间,真的一点肉都没吃,这要是在以前,我是无肉不欢的,我之所以能从无肉不欢做到吃素,是因为那段时间看了大量的关于素食的视频,里面讲的是肉食的种种危害,屠宰场牲畜被宰杀的血腥场面,还有佛教关于杀生造业的等等内容,看了很多,从那以后就开始吃素,而且一段时间以后居然闻到肉味觉得是恶心的。以前我的认知:肉食是美味,之后我的认知:肉食是恶心的,这两个不同阶段的认知都是与“行”合一,认为肉好吃的时候我就是爱吃肉,认为肉恶心的时候,我就不吃肉。但是这里的“知”,绝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的那个“知道”,可以这么形容:能够“知行合一”的那个“知”,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和认同,绝不是轻飘飘的一句“我知道”。

抗美援朝战争中,有一场上⁠甘岭⁤战役,敌人轰炸的非常猛烈,后勤运输线被切断,战士们在坑道里饮水困难,后勤人员在运输物资的时候捡到一个苹果,就送给坑道里的战士,按常理来讲,这时候大家都很渴,应该是争抢这个苹果,甚至打起来,但实际上是战士们纷纷都在谦让,最后经过当时的连长动员,让大家每人吃一口,结果苹果转了一圈回来还有大半个。这种情况下战士们“谦让苹果”的行为对应的认知是什么呢?我们知道当时志愿军的口号是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,这个绝不是喊一喊而已,而是成为了志愿军普遍认同的信念,所以能做到摈弃个人私利,一心为集体,为国家和民族。战士们在这个层面上知行合一。

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,近几十年国际恐怖主义是很泛滥的,我们国家也是深受其害,恐怖分子惯用一个犯罪方式就是“自杀式恐怖袭击”,恐怖分子身体上绑着炸弹制造爆炸。按常理来讲,人都想活着,谁都不想死,那为何这些恐怖分子会干这种事呢?因为这些人往往是经历过“洗脑”的,其实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“洗心”,有个成语叫“洗心革面”,只不过恐怖组织是把人的心洗成邪的了。他们自有⁢一套歪理邪说,使这些人相信、认同,然后就会去执行恐怖袭击,恐怖分子也就知行合一了,只不过是邪恶的犯罪行为。

所以,总结起来,理解“知行合一”就有两个关键,第一是我们在满足自身需要时往往是知行合一的,如果你觉得自己知行不合一,往往是没有识别到自己的需要;第二,知行合一的“知”,是指发自内心的“相信和认同”,当你觉得自己知行不合一的时候,可以对照一下,大概率自己对自己所知的并不相信和认同。那么如何应用“知行合一”来解决我们的心理困扰,自我提升以及造福社会呢,在我看来首先是提升自我的“需求层次”,第二就是使真正良善的东西成为我们普遍相信和认同的,具体的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会继续探讨。